论《王仲宣诔》的诔文创作与情感抒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4
/ 3

论《王仲宣诔》的诔文创作与情感抒发

刘絮灵

武汉大学文学院   430072

摘要:诔文,是一种应用于丧葬场合,以功德、声名显世之死者为创作对象,通过累列其生前德行对其进行表彰,并由此引发生者哀思的饰终之礼文。魏晋时期的哀悼文学中,诔文蔚然成风。《王仲宣诔》是曹植现存八篇诔文中的一篇,被收入《昭明文选》中,位列诔文之首,在诔文发展史和整个文体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研究价值。探析《王仲宣诔》的文体创作,可以看到其中“承古”与“新变”的和谐融合,把握整个魏晋时期文体新变的发展趋势;解析《王仲宣诔》中的情感抒发,能够看到其中有别于前代诔文的个人化真挚感情的表达,并且从中学习诔文创作的艺术手法。《王仲宣诔》可谓是一篇具有开创性和划阶段意义的诔文名作,研究其创作模式以及叙述抒情既是对诔文研究的有益补充,也能够帮助掌握魏晋诔文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诔文;魏晋文体;王仲宣诔;曹植

引言

(一)选题意义

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哀祭文体,功能主要是哀悼死者,称颂其功德。诔起源于先秦,成熟于汉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蔚然成风。诔本是古代六辞之一,《周礼·春官·大祝》说:“作六辞以通上下亲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谐,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郑玄注引郑众曰:“诔谓积累生时德行以锡之命,主为其辞也。”所谓“主为其辞”,指的是诔文应由诔主的上级来作。诔最初便与等级礼制紧紧联系在一起。

萧统,南朝梁昭明太子,其主持编撰的《昭明文选》(简称《文选》)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该书选录了从先秦至梁代共130 人的作品,另外包括三首古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共700 余篇。其所录作品涵盖了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9 种文体,也是我国第一部按文体聚类区分的著名文学总集。《文选》序中说道:“略其芜杂,集其清英”,可见其所选作品是萧统所认为的每种文体的代表之作。据《后汉书》载,东汉以来创作的诔文不在少数,但《文选》只选择了八篇,其中只有《王仲宣诔》的作者曹植为魏人。

曹植的诔文今存8篇,相较于同时代的文人作家,不仅在数量上非常突出,在艺术上也将诔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境界。《王仲宣诔》被选为《文选》诔文部分的首篇,以高超的叙事技巧与真挚的感情抒发成为前无古人的诔文名篇。因此探究《王仲宣诔》的诔文创作与伤逝抒情,既能够帮助解读诔文真挚深刻的伤怀之情,学习诔文创作的优秀技法,还能够从中把握魏晋诔文创作的新变,揭示《文选》中所收诔文的文体与情感风格。

(二)文献综述

“论文讲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学界研究诔文的相关研究成果日渐增益,有一定数量的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发表。这部分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诔文的整体研究,主要是对唐以前的诔文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证与分析,其中比较常见是按照朝代时段划分,整体把握部分阶段诔文的文体特征,例如华东师范大学陈丽卡的《魏晋诔文研究》和北京语言大学李燕的《汉魏六朝诔文文本演变研究》等。第二类是对诔文作者的研究,纵观其诔文创作,总结个体创作者的诔文特征,例如辽宁师范大学王丹的《潘岳诔文的文学成就》等。第三类是对具体诔文篇目的研究,主要是一些经典、著名的诔文篇目。总的来说,研究诔文的学术成果虽然丰富,但是多为整体上概述、总结其文体特征,对于具体篇目的探析还较为缺乏。本文具体探析《王仲宣诔》的创作技法以及情感抒发,是对诔文研究的有益补充。

一、《王仲宣诔》的创作

曹植于建安二十二年创作《王仲宣诔》,全文近一千字。《王仲宣诔》在文体创作上呈现出一种“承古”与“新变”的融合。

(一)继承古制

诔文作为一种古老的丧纪文体,其体制规范具有悠久的传统。诔在先秦时期有比较严格的使用对象和等级规范,所以刘勰说:“周虽有诔,未被于士。”代诔文的体制已基本定型总的来看,在内容上已经基本确立文主为颂德,辅以写哀的职能,在体制上四言韵文为主,散体为辅的基本范式。到魏晋时期,诔文的发展继承了前代的一部分诔文创作模式。

《王仲宣诔》在体制上沿袭汉诔,通篇为四言句式,较为工整。文章分为诔序和诔辞两部分,在诔序首先交代逝者身份、卒时,然后以概括性的语句宽泛颂德,接着用“何用诔德,表之素旗。何以赠终,哀以送之”交代作诔的目的,最后以“遂作诔曰”引出诔辞。在诔辞中也按照传统体制进行了大量的颂德称赞:“远祖弥芳,公高建业,佐武伐商”是追溯先祖功业,赞颂家族荣耀事迹;“君以叔懿,继此洪基”接着转到赞美诔主的品德与功绩。《王仲宣诔》也遵循了诔文“荣始而哀终”的内容规范,文章的前半部分并不凸显悲伤情绪,以一种赞颂语调累列诔主的生平功绩。文章后半部分主要是哀告与抒情,多次运用“呜呼哀哉”等悲叹词加深哀情宣泄。

(二)魏晋新变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同时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守贱节”的时代风气的变化亦使诔文文体发生新变。这种新变即体现在《王仲宣诔》的创作上。

首先便是诔文的作者与对象扩大化,诔文最初是由天子或上级为去世的下级创作,但是后代不断的放宽作诔的限制以及施用的对象。曹植与王粲为知己挚友,创作诔文并不是为了政治意味的表彰,而是为了怀缅友人。第二个新变是创作口吻的新变,考汉代诔文可知,叙述人称多为第三人称口吻,多站在国家、朝廷角度评述诔主。《王仲宣诔》中,曹植在传统的叙功述德之后,破例叙述了自己与王粲的交往事迹,以自己的口吻追忆生前欢乐的相处片段,抒发对命运无常和英才早逝的强烈悲痛。“呜呼哀哉!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庶几遐年,携手同征。如何奄忽,弃我夙零。感营宴会,志各高厉,於戏夫子,金石难弊”,区别与前文称呼诔主王粲为“君”、“我公”,诔文中的叙述视角得到扩充,使得诔文情感更加真挚充沛。其次,《王仲宣诔》的层次结构在承袭汉诔的同时进行了进一步分化,诔序的作用被弱化,诔辞中呈现更加鲜明的结构划分,从述德到叙哀,文章的情感一步步加深,思想境界也随之深入。

二、《王仲宣诔》的情感抒发

(一)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王仲宣诔》不仅在文体创作上呈现出新变,还在抒情方面突破了传统诔文的范式。诔文原本作为一种应用文体,主要功用是“饰终之典”,即记载诔主生平事迹,以功业颂德。在魏晋时期,诔文呈现一种由应用文体转变为抒情文体的趋势,创作目的由述德转向叙哀,“哀”不再作为叙述的辅助,而是一个重要的部分。陈恩维在其《先唐文的文学化进程》中有过总结:“的写哀不及个人感情,到魏晋以来文抒情的个人化甚至转而自抒怀抱,写哀内容的转变已使先唐文逐渐由一种纯礼仪之文向抒情之文转变。

《王仲宣诔》中的伤逝抒情离不开其文体的新变。曹植为逝去的挚友王粲作诔文,作者与诔主的关系是私人化的,这相比于传统官方诔文,其中蕴含更加真挚的感情。在述德部分,由于传统文体的规定,作者的情感受到内容的限制,但“魏故侍中关内侯王君卒”这一简明的序言,让诔文开篇染上沉痛的情感色彩。颂述德勋的部分不宜于哭号哀叹,但对于王粲的品质与功绩,诔文中进行了生动细节的描摹:“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何道不洽,何艺不闲。棋局逞巧,博弈惟贤”,可以看出曹植对王粲的欣赏与赞美。

转入叙哀部分,第一层是描写众人对王粲逝世的悲伤,“呜呼哀哉!翩翩孤嗣,号恸崩摧。发北魏远迄南淮。经历山河泣涕如颓。哀风兴感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归鸟忘栖。”王粲的亲人与敬爱他的世人都是如此的伤悲,以至于天地凄怆,鱼鸟失魂。紧接着曹植伤逝之情普遍悲叹转入自我对逝者的伤悼。他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回忆抒情:“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这种曾经的欢乐将诔文的氛围衬托的更加悲凄。进而情感抒发又进入一个更高的境地,不是针对王粲的死亡,而是对生死问题的沉重思考——“何寐夫子,果乃先逝,又论死生,存亡数度。子犹怀疑,求之明据,傥独有灵,游魂泰素”,曾经友人之间共论生死,但是尚未得出答案便从此阴阳两隔,这种忧郁哀思是如此浓厚。但是,曹植的情感并未在叙哀中一路走低,诔文最后,他建立了一种较为乐观的缅怀观念,“嗟乎夫子,永安幽冥。人谁不没,达士徇名,生荣死哀,亦孔之荣”,意思是让王粲在幽冥之境获得安宁,因为“生荣死哀”是一种极大的荣耀,这种对于生死的独特理解也体现了曹植个人的人生观念。

(二)文学性的抒情手法

由于诔文需要承担述德的实用功能,一般须记述功业,所以曹丕《典论·论文》说:“铭诔尚实”,实即真实。但是魏晋以来的诔文强调了个人的感情抒发以及文章的可读性,因此诔文中加入了文学性的叙述手法,以抒发作者的伤逝情感。

《王仲宣诔》中运用了大量的衬托手法,正反的衬托进行了协调的结合。述德部分对王粲生前的豪迈才情进行刻画,以及回忆作者与王粲结伴同游的场面是以乐景衬哀情,而描写“哀风兴感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归鸟忘栖”等景象则是以哀景衬哀情。除去衬托,《王仲宣诔》中还运用了想象的描摹,渲染伤逝的哀情。曹植不仅想象与王粲魂灵相遇于云路的场景,还有对死者独处幽冥的想象。“灵柩回轨,自骥悲鸣。虚廓无见,藏景蔽形,孰云仲宣,不闻其声。延首叹息,雨泣交颈”,这种带有玄思的神秘想象,让有关生死问题的思考进入另一重境界。

结语

作为对以前诸种文体的大总结,《文选》中各类文体的选篇都是具有经典性的收入其中的八篇文可以看作是魏晋文的典范之作。而《王仲宣诔》作为《文选》所收诔文的首篇,其文体价值与思想价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学习。

以看到,《王仲宣诔》体现了魏晋以来文文体流变中所呈现的传统因素与新变结果相交织的共时性特征。一方面饰终之典的传统得到了继承另一方面属于作者的个体伤悼之情的地位被抬升,成为诔文创作一个重要的部分。从《王仲宣诔》中既能看到传统的诔诔文结构与述哀、“荣始哀终”的内容规范,也能看到诔文叙述视角口吻的扩大与诔文抒情手段的多样化、艺术化。现存曹植的八篇诔文中,《王仲宣诔》从典章中走出,抒发个体悲痛哀情,可谓首次将礼仪性的诔文和吐露真情的诔文加以区别的创作。

阅读《王仲宣诔》,王粲才情高绝、功绩雄伟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不禁悲叹其离世之早。诔文中曹植对于王粲的怀缅、宽慰之情是如此的浓烈深沉,令读者也为之伤感。其中不仅体现了友人之间真挚的伤逝之情,还有曹植自身独特的生死观念。世事无常,生命易逝,因此要珍重生命;但是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并不意味畏惧死亡,因为舍生取名对于士人来说是一种光荣的事,要追求一种“生荣死哀”的尽善人生——这是学习《王仲宣诔》应该体悟到的思想启发。

参考文献

[1]徐国荣:先唐诔文的职能变迁[J],文学遗产,2000

[2]陈丽卡:魏晋诔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陈恩维:先唐诔文的文学化进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2

[4]林媛:论魏晋文学的悲情特征[D],西北师范大学,2012

[5]曾子珍:汉魏六朝诔文文体演变研究[D],华侨大学,2019

[6]高鹏妹:中国古代诔文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7]张铁慧:论魏晋时期诔文由重述德向重哀情的转化——以《文选·王仲宣诔》为视角[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9

[8]赵毓龙:浅论《文选》所收诔文的哀告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

[9]朱虹:从《文选》选诔看萧统的诔文文体观[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

[10]赵厚均:汉魏两晋诔文述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