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化生(MB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MBC45例患者作为MBC组,选择2015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浸润性导管(IDC)患者52例作为IDC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边界、边缘、形态、周围高回声晕以及病灶最大径等超声声像图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内部回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C组患者的病灶最大直径为(3.75±0.42)cm,明显高于IDC组患者的(2.61±0.3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C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MBC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腺化生性癌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具有基底细胞样表型的乳腺化生瘙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观察分析3例具有基底细胞样表型的化生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并利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化标记检测ER、PR、CerbB-2、CD10、SMA、p63、CKS/6、CK14、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组织学类型分别为梭形细胞化生、腺鳞癌(浸润型)、腺鳞癌(囊内型)。组织学特征表现为乳腺癌伴有梭形细胞化生或鳞状上皮化生,细胞较大,部分异型性较明显,多伴有坏死,核分裂象常见;有囊腔形成及导管内上皮内肿瘤成分。免疫组化结果:CK5/6、CK14、po3、p53均阳性表达;EGFR2例阳性表达;E—Cadherin2例阳性表达;1例PR20%阳性表达,其余2例均不表达;ER、CerbB-2、CD10、SMA均不表达。结论乳腺化生具有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特有的免疫表型特征,其临床预后宜参照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

  • 标签: 乳腺 化生眭癌 基底细胞样癌 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乳腺产生基质的化生(M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例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3岁和50岁,肿瘤长径分别为2.5 cm和1.8 cm。2例MPC浸润性成分(浸润性导管Ⅲ级形态)直接转化为黏液软骨样基质,无介于中间的梭形细胞肉瘤样化生区过渡,基质中的细胞与浸润性癌细胞形态较一致并见有移行。例1呈周边型分布模式,例2呈弥漫型分布模式。2例肿瘤细胞均呈三阴性免疫表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2均阴性)、基底样标志CK5/6、CK14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Vimentin和S-100弥漫阳性。结论MPC是一种罕见的乳腺化生亚型,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治疗一般是手术联合放化疗,也可行新辅助化疗。

  • 标签: 乳腺肿瘤 基质 化生性癌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化生(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18年间诊断的MBC 49例,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IDC)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CK5/6、CK、P63、ER、HER2、Ki67等染色观察其在不同类型MBC中的表达。结果M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55岁,肿物最大径0.6~19 cm,中位数为2.5 cm。MBC伴异源性间叶成分15例(产生基质的8例),梭形细胞12例,鳞状细胞7例,混合性化生11例,其他类型4例。MBC组的5年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41%,低于IDC组的76%、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BC组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ER、PR、HER2表达率均低于ID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BC组的三阴性病例(82%)多于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44,P=0.000)。两组的Ki67增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4,P=0.011)。结论MBC在临床少见,通常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较少、Ki67增生指数较高、多为三阴性。淋巴结转移、Ki67增生指数高、三阴性是MBC预后不良的指标。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生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摘要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其棘层松解亚型尤为少见。该例为78岁老年女性的乳腺病例,表现为右乳及右腋窝2处囊性肿物,病理诊断为棘层松解型鳞状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呈三阴性乳腺癌表型伴有高增殖指数和p53过表达。患者接受乳腺改良切除术后行化疗,随访3个月暂无复发及转移。需要不断积累相关病例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 简介:化生乳腺癌(metaplasticbreastcarcinoma,MBC)是一种罕见的预后较差的具有明显异源性成分的乳腺癌类型。其特点为肿块平均直径较大,较少淋巴结受侵,组织学分级较高,并且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较低。本文就近年来化生乳腺癌在临床、病理、免疫组化、遗传学、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特点作一综述。

  • 标签: 乳腺癌 化生性癌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化生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治疗。方法:采用药物及辅助化疗。结果:化生乳腺癌在癌症之中非常罕见,并且属于组织学亚型,具有很显著的异质性,在侵袭性乳腺癌中发病的比例小于1%,并且肿瘤较大、治愈后极易复发、淋巴结转移概率低并且术后愈合效果差。结论:对于化生乳腺癌来说,手术是非常主要的治疗办法,虽然目前三期临床试验较少,但是当前很多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都选择了进行辅助化疗。这种癌症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性不高,并且传统的环类药物配合环磷酰胺方式的化疗无法发挥作用,采用紫杉类药物进行化疗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晚期病例有效率也没有达到15%,对于化生乳腺癌病人来说,进行辅助化疗必须慎重,要将紫杉类药物作为首选化疗方案。

  • 标签: 化生性乳腺癌 辅助化疗 靶向治疗 紫杉醇 异质性
  • 简介:目的分析化生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基底样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例化生乳腺癌中ER、PR、HER2、CK5/6、CK14、P63和EGFR的蛋白表达,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化生乳腺癌中的HER2基因扩增,用电镜观测化生乳腺癌的超微结构,对CK5/6在化生乳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及化生乳腺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例化生乳腺癌的ER、PR及HER2免疫染色均为阴性,而CK5/6则为100%(12/12)的阳性表达,CK14、EGFR及P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9/12)、83.3%(10/12)和66.7%(8/12).FISH实验结果显示化生乳腺癌中无HER2基因扩增(Ratio〈1.8).超微结构观察见癌细胞胞浆内有张力原纤维丝、细肌丝和密体.CK5/6、CK14、P63和EGFR免疫染色阳性反应之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年龄和淋巴结转移与化生乳腺癌的预后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化生乳腺癌为基底样乳腺癌表型.CK5/6、CK14、P63和EGFR可作为化生乳腺癌的诊断标记物,其中CK5/6比CK14和P63更为敏感.化生乳腺癌的预后与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 标签: 化生性乳腺癌 基底样乳腺癌表型 免疫组化 荧光原位杂交 超微结构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化生鳞状细胞(metaplas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MS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HER2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0—2021年诊断的MSCC共47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47例患者均为女性,单纯的鳞状细胞(pur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SCC)25例,含有鳞状细胞成分的混合性化生(mixed metaplastic carcinoma with squamous cell component,MMSC)22例。中位年龄54岁(29~84岁),肿块直径0.8~10.0 cm,平均3.3 cm,85.7%(24/28)病例的最大直径<5 cm,仅4例≥5 cm。89.5%的MMSC表现为实性肿块,而囊性变更常见于PSCC组(50%,P<0.05)。36.7%(11/30)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淋巴结转移。在所有病例中鳞状细胞成分均完全或部分表达p63、p40及细胞角蛋白(CK)5/6,55.3%(26/47)为三阴性表型,HER2阳性患者共7例,6例为MMSC,显著高于PSCC组(1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例MMSC中的浸润性导管HER2 2+/鳞状细胞HER2 0,但荧光原位杂交示浸润性导管阴性,鳞状细胞阳性。7例HER2阳性患者中,6例接受了抗HER2靶向治疗,其中2例在术前接受了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的新辅助化疗,1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残留肿瘤为鳞状细胞;随访9~26个月,4例无疾病进展,2例出现肺转移,1例出现局部复发。结论MSCC是一组异质性疾病,PSCC和MMSC可能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实体。大部分MSCC为三阴性,HER2阳性多见于含有浸润性导管成分的MMSC。部分HER2阳性MSCC患者接受抗HER2靶向治疗后可以达到完全缓解或长期无进展生存,但鳞状细胞成分对靶向治疗的敏感性可能要差于浸润性导管成分。

  • 标签: 乳腺肿瘤 预后 化生性鳞状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乳腺化生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鉴别诊断进行全面的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例乳腺化生患者为观察对象,为所有患者使用4%中性甲醛溶液对标本进行固定,然后实现标本的脱水、包埋和染色,之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剂实现免疫组化染色,之后分析患者镜检、巨检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结果乳腺化生缺少清晰界限,并且没有薄膜。患者肿瘤直径为1-5cm,肿瘤平均直径为(3.0±1.1)cm。肿瘤物结节状,切面较实,质地柔韧,灰白色。肿瘤上皮成分为光谱细胞角蛋白(P-CK)、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CK34、CK7、P63。结论乳腺化生并不常见,因为其病理形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分类并不统一,免疫组化大部分为上皮和间叶抗原,但是对PR和ER的表达比较少,非常容易误诊,要严格根据规范取材,从而提高诊断及鉴别的精度。

  • 标签: 乳腺化生性癌 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46岁的女性乳腺微腺体腺病(microglandular adenosis, MGA)病例,右乳单发病灶,镜下可见大量分化良好的小管弥漫生长,管腔由单层上皮构成,外周缺乏肌上皮,局部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部分小管上皮复层化,腺体融合呈实性或筛孔状,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表现为不典型微腺体腺病;浸润性成分中可见异型性明显的梭形细胞增生,呈肉瘤样改变。上皮细胞呈现细胞角蛋白(CK)标记阳性,S-100蛋白部分弥漫强阳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阴性,腺管周围网状纤维染色、PAS染色阳性提示基底膜存在;梭形细胞CD10、Calponin、波形蛋白阳性,CK阴性,Ki-67热点区60%阳性。淋巴结(1/17)见肿瘤转移。本病例提示,乳腺微腺体腺病虽然暂时被认为是一种良性改变,其部分亚型亦有转变为浸润性乳腺癌甚至乳腺癌肉瘤的可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皮肤化生滑膜囊肿。患儿男,14岁,因额部囊性肿物6月余就诊。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囊腔样结构,囊腔内见宽带状绒毛状突起,囊壁由类似增生性滑膜的多种细胞结构组成,部分区域覆盖纤维蛋白样透明结缔组织,而部分区域高度细胞化,排列着多层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免疫组化示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弥漫表达波形蛋白和组织细胞标记CD68,细胞角蛋白及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阴性。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结果,诊断为皮肤化生滑膜囊肿。

  • 标签: 滑膜囊肿 化生 皮肤
  • 简介:目的探讨化生乳腺癌组织中Snail和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化生乳腺癌组织中Snail和E-cad的表达,并收集相应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Snail、E-cad表达与化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蛋白的相关性,同时根据随访资料分析两者表达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在化生乳腺癌中,Snail和E-ca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6%(45/58)和48.3%(28/58)。Snail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有关(P〈0.05),而E-cad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两者与年龄、HER-2表达、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月经状态均无关(P〉0.05)。Snail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r=-0.308,P=0.019),且均与化生乳腺癌复发转移有关(P〈0.05)。结论Snail和E-cad联合检测可判断化生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侵袭能力,且与复发转移有关,两者有望作为化生乳腺癌治疗的分子靶点。

  • 标签: 化生性乳腺癌 SNAIL 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 复发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对科学的治疗乳腺生性疾病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收集我院门诊及普查病例的治疗资料并参考有关治疗乳腺生性疾病的文献记录。结果乳腺增生病有一定的恶变率,我院统计的为全部病例的1.5%,高度怀疑行手术治疗,其他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癌症”,不必要服长时间的药物,治疗2-3个疗程,消除症状后嘱患者定期复查即可。结论要用科学的治疗方法区分乳腺增生症和乳腺增生病,重视不典型增生,避免过度治疗。

  • 标签: 乳腺增生病 过度治疗 手术
  • 作者: 胡海一 冀明 陈光勇 张澍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 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与自身免疫性化生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切除术的56例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包括17例伴肿瘤性改变和39例不伴肿瘤性改变的患者,分析患者血清学、内镜表现和病理的特点。结果男22例、女34例,年龄(61.88±9.01)岁。空腹胃泌素升高率50.0%(28/56),血清抗壁细胞抗体(anti-parietal cell antibody,PCA)阳性率62.5%(35/56),贫血率37.5%(21/56),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率64.3%(36/56)。与血清PCA阴性患者相比,血清PCA阳性患者以女性多见(P=0.034),易发生高胃泌素血症(P<0.001)、贫血(P=0.001)、多发GHPs(P=0.019),且以血清铁缺乏为主(P=0.044)。35例血清PCA阳性患者共108枚息肉,胃底、体91枚(84.3%)、胃窦17枚(15.7%,P=0.005);21例贫血患者共63枚息肉,胃底、体54枚(85.7%)、胃窦9枚(14.3%,P=0.075)。56例患者共142枚增生性息肉,73.2%(104/142)为带蒂息肉,69.0%(98/142)为"草莓状"息肉。17例伴肿瘤性改变中,6例高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3例高级别异型增生、6例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论胃增生性息肉与自身免疫性化生萎缩性胃炎有关,可能在其基础上向肿瘤性改变转化。

  • 标签: 息肉 胃增生性息肉 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 高胃泌素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良性上皮增生性病变(RS)与浸润性导管(InvasiveDuctalCarcinoma,IDC)声像图的共性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以期对乳腺良性上皮增生性病变声像特征有更好的认识,从而降低误诊率。方法应用回顾性对比分析方式,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门诊行超声检查或住院患者21例,对比起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RS组患者平均年龄、病灶最大径平均值与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与IDC组病灶在形态、边缘、纵横比、后方回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内部回声、周围高回声晕、边界、钙化灶、腋窝淋巴结异常及血流信号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RS病灶的发现具有一定价值。RS的发病年龄、病灶大小及超声征象与IDC具有一定区别。

  • 标签: 超声检查 鉴别 乳腺良性上皮增生性病变 浸润性导管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超声诊断乳腺生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乳腺生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判断声像图像显示的差异,将其与临床结合实施有效分析。结果:乳腺增伤疾病患者依据超声诊断声象图像分为乳腺腺体增大、增厚以及囊性增生。本研究显示50例患者乳腺腺病是32例、乳腺增生是12例、乳腺囊性增生疾病是6例。乳腺腺病超声图像显示:回声增强,内部质地较紧密,且有分布不均、结构紊乱等特征,呈现出粗大点状以及斑点状,为看见囊液暗区声像,占总64%。乳腺增生:患者超声图像与乳腺导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并存在透声较差管状暗区,不存在无回声暗区分布区。结论:超声诊断乳腺生性疾病临床可判断患者疾病类型,并加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并尽可能将误诊以及漏诊率降低。 【关键词】乳腺生性疾病;超声诊断;腺体增生 乳腺增生属于临床上多见疾病之一,一般患者会出现肿块以及溢液,属于女性常见疾病。其发病与卵巢功能以及精神因素等有密切关联。本质上属于生理增生导致乳腺正常组织结构紊乱,患者卵巢功能以及体内黄体素分泌均改变,且雌激素分泌不断增多,促使乳腺上皮增生或是脱落[1]。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改善,饮食结构也出现巨大改变,乳腺囊性增生症逐渐增多,这与超声诊断以及宣传等有较大关系[2]。超声诊断属于常见乳腺生性疾病确诊的关键手段,本研究对参与患者实施乳腺生性超声诊断,探索其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是我院在2019年10月-2020年11月收治,最大年龄以及最小年龄分别是66岁、19岁,平均年龄是(40.23±3.09)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病程是(40.23±3.77)个月。纳入标准:参与研究的患者有双侧乳房或是先后有结节;有触痛以及乳房胀痛;多数患者在月经前以及月经期会存在乳房胀痛,月经前3天疼痛会更加剧烈,月经后疼痛减轻以及消失。排除标准:依从性差患者。 1.2 方法 选择利用彩色超声诊断设备,高频探头频率是7.5MHz-10MHz。首先需常规检查,让患者仰卧,病灶若是在乳腺外上象限者,根据需要采左或是右侧卧位。超声诊断细节:乳腺属于对称气管,一般需双侧对照声像图、乳腺扫查切面需连续且不间断观察,避免将病灶遗漏。 1.3 观察指标 (1)超声诊断结果(2)临床症状以及图像显示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 ±s)、计数资料行t检验、 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超声诊断结果 50例患者,将其诊断图像进行对照显示,超声体现主要为双侧乳腺结实厚大,尤其是部分患者在临床扪及结节状肿块处明显,边界光滑且完整;而内部质地结构紊乱且致密,回声强,分布存在不均,呈现出斑片状以及粗大点状。囊性期会看见患者的囊性扩张,且在多个大小不等液性无回声暗区分布,后壁回有明显增强的趋势。 2.2临床症状以及图像 表1临床症状以及图像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