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非血栓性髂静脉迫性病变(nonthromboticiliacvenouscompressionsyndrome,NIVCL)是指髂静脉受到前方髂动脉及后方腰椎压迫而导致髂静脉病理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临床一系列症状群的总称。1957年,May和Thurner尸检研究提出:右髂总动脉横跨在左髂总静脉前方,长期反复搏动对髂静脉管壁造成慢性刺激,进而引起静脉腔内结构改变,静脉壁内膜增厚并继发静脉阻塞[1]。既往人

  • 标签: 髂静脉 压迫性 血栓性 左髂总静脉 髂动脉 慢性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卧位对患者中心静脉(CVP)监测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利用计算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期刊网等途径,以“不同卧位”、“中心静脉”、“影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针对所有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6篇文献资料中,共涉及288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30°半卧位和45°半卧位时所测量的CRP水平均与平卧位时测量的CVP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当尽量采取同一体位对患者的CVP进行监测,针对无法采取平卧位进行CVP监测的患者,应当采取其他体位对其进行CVP监测,避免频繁更换体位对患者的CVP监测结果产生影响。

  • 标签: 系统评价 卧位 中心静脉压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测定值的临床相关影响因素及其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需要进行中心静脉检测患者共80例,按照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将以上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干预性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性护理内容包括一系列可能影响到中心静脉测定值的相关因素,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测定值,进行探究与讨论。结果察组40例患者中,经临床护理显效患者22例,经临床护理有效患者10例,其临床护理有效率高达80.00%;相比较对照组40例患者中,经临床护理显效患者18例,经临床护理有效患者8例,其临床护理有效率为65.00%。即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论干预性护理方法应用于中心静脉测定患者的临床护理可显著减少其测量相应影响因素,具有临床普遍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相关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CVP)监测在ICU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ICU行CVP监测的急重症患者120例进行回顾分析,研究CVP与动脉压(BP)相结合在临床用药和补液的情况。结果CVP与动脉压(BP)相结合分析,能有效反应患者临床症状。结论测定中心静脉对临床急重症病人监测体征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动态中心静脉监测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连续动态中心静脉监测的患者,对其监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予以相应的护理对策,比较护理前后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其显著低于护理前的23%(P

  • 标签: 连续动态中心静脉压监测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患者女,76岁.因"反复尿频尿急尿痛1年余,加重4个月",于2005年5月8日入院.既往史:20年前因子宫内膜癌行子宫及附件切除术,术后多次放化疗;2年前因膀胱癌行膀胱镜下肿物切除术,并多次行膀胱内化疗;高血压病近30年;冠心病10余年;2型糖尿病5年,血糖多控制在8mmol/L左右;帕金森病2~3年;否认结核病史;有造影剂过敏史.患者入院前一年开始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多次查尿常规:白细胞大量,红细胞少量,蛋白阴性或微量,尿培养可见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D群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多种细菌,考虑泌尿系感染,先后使用头孢他啶(复达欣)、环丙沙星、琥乙红霉素、呋喃妥因、头孢克洛、洛美沙星、君尔清(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分散片)、利复星等药,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停药即反复.此次再发作,症状同前,为进一步诊治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6℃,全身皮肤黏膜略苍白,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均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双小腿轻度可凹性水肿.

  • 标签: 血肌酸激酶升高 静脉滴注 稳可信 肺炎克雷伯杆菌 阿莫西林分散片 子宫内膜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髂静脉迫综合征(IV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34例急性DVT合并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DT联合髂静脉腔内成形术组(CDT组,68例)和PMT(AngioJet)联合髂静脉腔内成形术组(PMT组,66例)。观察两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深静脉和支架血流通畅情况,Villalta评分以及CIVIQ-2评分。结果CDT组和PMT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均在溶栓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CDT组Ⅲ级血栓清除率为76.5%(52/68),Ⅱ级血栓清除率为23.5%(16/68),支架植入41例(45枚),滤器回收率为88.2%(60/68)。PMT组Ⅲ级血栓清除率为75.8%(50/66),Ⅱ级血栓清除率为24.2%(16/66),支架植入42例(56枚),滤器回收率为86.4%(57/66)。CDT组住院时间[(10.09±3.27)d]较PMT组[(7.94±3.08)d]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 306, P<0.001);两组术后3 d患肢小腿周径与术前比较的周径差分别为(1.51±1.21)cm和(2.48±1.8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 502,P=0.001)。CDT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7.6%(12/68),PMT组3%(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8,P=0.006),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肾功能障碍、致死性肺栓塞、严重颅脑出血。随访时间为(10.57±7.44)个月(范围:1~33个月),CDT组和PMT组术后12个月的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8.9%(16/18)和95.2%(4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两组Villalta评分和CIVIQ-2评分差异仅在术后1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1)。结论急性下肢DVT合并IVCS行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同期髂静脉腔内治疗,较CDT联合髂静脉腔内治疗,患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更快,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机械血栓切除术 导管接触溶栓
  • 简介:摘要:结合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工作人员分别对变压器渗漏油引发的故障问题、风冷系统运行故障、变压器组件质量问题引发的故障等,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开展针对性检修工作,以此维护变压器运行稳定性,为变电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在实际过程中,工作人员除了要做好变压器的故障检修工作,提升检修有效性;还需要加强日常变压器维护保养工作,遵循维护原则,在变压器正常运行过程职工进行维护,以此提升变压器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

  • 标签: 变压器 升高座 电弧放电故障 压力产生 压力传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allstent支架治疗髂静脉迫综合征(IVCS)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采用Wallstent支架植入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2例IVCS患者(排除活动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下肢97例,右下肢12例,双下肢3例;跨关节26例。分为非血栓组(26例)、急性或亚急性血栓组(65例)及慢性血栓组(21例),所有患者术后规则抗凝治疗3个月以上,统计分析术后支架通畅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112例患者中,植入支架149枚。随访(38.4±9.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9例。支架一期通畅率92.0%(103/112),其中急性亚急性血栓组92.3%(60/65),慢性血栓组85.7%(18/21),非血栓组96.2%(25/26);支架二期通畅率95.5%(107/112),其中急性亚急性血栓组96.9%(63/65),慢性血栓组85.7%(18/21),非血栓组100 %(26/26)。无支架脱落、植入血管破裂、严重出血等并发症;1例对侧髂静脉继发血栓。结论IVCS应用Wallstent编织支架治疗,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支架中期通畅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Wallstent 支架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 PICC 导管与 CVC 导管在测定中心静脉 的效果。 方法:选取 PICC 、 CVC 住院患者共 108 例,其中对照组 54 例为 PICC 住院者,观察组 54 例为 CVC 住院患者,按置管方式不同分组,对比两组中心静脉测定值。 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测得的中心静脉值基本相同,两组数值无明显差异 (P> 0.05)。 结论:CVC 、 PICC 导管置入患者体内,测量得到的中心静脉值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测量一致性好。

  • 标签: PICC 导管 CVC 导管 中心静脉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左肾静脉迫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2月~2010年9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左肾静脉迫综合征患者5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比较,左肾静脉狭窄段内径、左肾静脉狭窄段流速、近肾门段流速左肾静脉近肾门段内径与狭窄段内径的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肾静脉迫综合征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准确性高、无痛苦、并可作动态观察等优点,可作为目前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周静脉检测对起搏器术后实际产生的并发症出血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100例患者,均实行可起搏器手术治疗。采用回访监控护理情况的分析方式,对右侧周静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合并高血压、心衰的患者占外周静脉高的65%,外周静脉高的患者出血的阳性比例达到15%,P<0.01,结果显示符合医学临床统计学标准意义。结论合并高血压、心衰的患者外周静脉静脉较高,外周静脉高的患者出血比例较高。对于合并高血压和心衰的患者,应当采取有效的测量标准,对患者的外周静脉进行测量分析,确定外周静脉高,分析出血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问题。

  • 标签: 周静脉检测 起搏器 出血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静脉在心血管内科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当地医院心血管内科中顽固性高血压病32例、心力衰竭20例,心肌梗死8例患者行周围静脉测定结果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是全身性疾病,伴有全身及局部体液因素异常,心脏后负荷加重,导致周围静脉升高;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减少,心室舒张末压增高,回心受阻,可引起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故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均可引起周围静脉升高;心肌梗死患者中,尤其是右室、下壁心肌梗死,在监测补液治疗有效。结论周围静脉在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患者诊断及治疗中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周围静脉压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中心静脉(CVP)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CVP监测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未出现急性心衰、肺水肿,5例病人CVP值始终低于正常值,检查发现严重合并伤。根据出院时的GCS评分、意识情况和功能障碍程度,本组患者死亡19例(17.4%),无改善11例(10.1%),好转23(占21.1%),明显好转35例(32.1%),痊愈21例(19.3%)。结论CVP的监测。可了解有效循环血容量情况,科学可靠地指导输液及脱水降颅压治疗,有效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动态监测 重型颅脑损伤 救治
  • 简介:行血液透析病人在透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静脉报警,大多原因为:血流量不充足、血液回流不通畅、静脉穿刺部位渗漏或者静脉感应装置连接处有血液阻塞。这些原因可通过调节血流量、静脉重新穿刺或将静脉感应装置连接处的血液用注射器注回静脉壶内,静脉便可恢复正常。在排除上述原因后,静脉壶无凝血症状,静脉仍然报警,使血液透析无法继续进行,我们采用血液透析穿刺针解决了此问题。现介绍如下。

  • 标签: 血液透析病人 静脉压报警 静脉穿刺部位 装置 感应 针解
  • 简介:摘要压力治疗作为慢性下肢静脉疾病的基本疗法已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目前出现的压缩装置可大致分为三类:各种压力绷带及压力袜为代表的静态压缩提供持续性压力,是最主要的一类;间歇性充气加压泵(IPC)装置代表的动态压缩提供了间歇性压力;混合压缩的自适应压力治疗(ACT)装置能自动调节压力,可提供持续与间歇相结合的压缩模式。压力治疗之前应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具体评估,排除禁忌,并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及压缩装置的特点作出最合适的选择,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性溃疡 压力治疗 压缩装置
  • 简介:中心动脉压是基准血压,它与肱动脉压存在差异,特别是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外周动脉血压可能因用药而与中心动脉压相差甚大,这是因为不同的药物对中心动脉压影响不同,这同时也是不同药物疗效不同的重要原因。中心动脉压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决定患者预后,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标记。ASCOT—CAFE研究强调了中心动脉压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和独立的更强的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因此,了解、监测中心动脉压将对分析药物的真实疗效和疾病的真实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中心动脉压 周围动脉压 心血管疾病 药物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桥蛋白(OPN)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与肺动脉压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5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OPD患者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分为肺动脉高压组45例和非肺动脉高压组60例。比较2组间血清HMGB1、IL-6、TNF-α、OPN和HIF-1α水平,观察2组间肺动脉压和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分析不同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患者血清HMGB1、IL-6、TNF-α、OPN和HIF-1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HMGB1、IL-6、TNF-α、OPN、HIF-1α与肺动脉压、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肺动脉高压组HMGB1、IL-6、TNF-α、OPN和HIF-1α均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t值分别为7.67、4.94、17.29、17.55、15.23,P值均<0.01)。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压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t=16.06,P<0.01),FEV1/FVC、FEV1%pred均低于非肺动脉高压组(t值分别为9.94、11.61,P值均<0.01)。肺动脉高压组45例患者中轻度肺动脉高压20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5例,重度肺动脉高压10例。轻度肺动脉高压患者HMGB1、IL-6、TNF-α、OPN和HIF-1α均低于中度和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HMGB1、IL-6、TNF-α、OPN和HIF-1α均低于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7.36、25.93、138.83、33.34、30.77,P值均<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MGB1、IL-6、TNF-α、OPN、HIF-1α与肺动脉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0.55、0.75、0.80、0.81,P值均<0.01),与FEV1/FVC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7、-0.77、-0.81、-0.66、-0.82,P值均<0.01),与FEV1%pred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1、-0.86、-0.84、-0.68、-0.85,P值均<0.01)。结论血清HMGB1、IL-6、TNF-α、OPN、HIF-1α与COPD患者肺动脉压有关,可作为评估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骨桥蛋白 低氧诱导因子1α 肺动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