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数学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原则

陈启凤

数学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原则

陈启凤

(广西钦州浦北县第二中学535300)

【摘要】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口是情境的创设,但它的基本着眼点却始终是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情感性、生活性、全体性、适度性、参与性、问题性的原则都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情境;创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068-01

为了保证教学情境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杨庆余教授在谈到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时指出:“所谓有效,首先是指创设的问题是儿童感兴趣的、能激发儿童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第二,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儿童有经验支持的,且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的;第三,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儿童有可能提出问题或假设的;第四,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儿童有可能尝试和探索的”。根据情境教学的理论,结合杨教授的标准,我这里总结出几点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原则。

1.情感性原则

我们强调过,情境教学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情感为纽带,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注重情感对认知的促进作用。所以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把握情感性原则,即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必须能够利用情感促进认知。这里的情感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兴趣、情绪、自信、意志、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大功能。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阻碍和抑制作用。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得到巩固,也会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而获得改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主动建构,情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创设情境要注意立足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投入与情感投入,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活动的脚手架。这个情境应该是包含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曾有所见、所闻、所思或者是虽未曾有所感受但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层面,存在着新旧知识沟通融合的现实可能性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会觉得饶有趣味,愿意接受挑战。并且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感情融洽,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生活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课程的基础。如果数学和生活没什么关系,数学课程也就失去了作为普及性教育内容的理由。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生活性原则,以现实生活这个“活水源头”为基础。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基于某种情境的教学,这些情境包含来自学生日常的生活问题,或未来将面对的实际问题.通过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课程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学生就会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以适应社会,体验社会责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积极体验的机会越多,他们就越能独立地思考问题,不断的积累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学科能力。

3.问题性原则

学生求知的欲望是由有价值的问题引燃的,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因此,情境的创设必须隐含数学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精心设计好每个问题,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起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把“创设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4.适度性原则

数学教学要符合“严谨性和量力性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这三条教学原则都围绕一个中心:使学习有意义.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要建立在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这里我把这些原则合成一个,即适度性原则.这就是说,创设数学情境,要十分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及情感特征来设置问题。不可太难,否则不但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不可流于浮浅,那样会冲淡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欲望。也就是说,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学生可接受的,但也要有障碍性和挑战性;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

5.参与性原则

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有赖于教师的巧妙预设,更要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对情境所包含的数学主题予以展开,加以完善.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情境的内容会变得丰富起来,情境的学习意义才会更大限度地被学生认同。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即使再精美的设计也有可能变成一厢情愿的假想。创设情境就是为学生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环境,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数学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的感知出发,让他们通过感性材料去认知和理解数学;创设的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师生互动,设计情境时要力求形成开放的空间,促使学生去丰富情境的内涵,体验情境的思维价值。

6.全体性原则

“大众数学”的理念现在己经深入人心,新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数学教学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教师要考虑到全班同学基础的差异性、个性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生活背景的差异等,从而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采取多种方式提问,有多种方式解答等,使得每个层次的同学都能够积极投入思维活动,从情境中有所得,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