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9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进行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生物反馈、脑循环、推拿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对两组患儿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中的D区(站立能区)和E区(走、跑和跳能区)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儿GMFM中的D区和E区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可促进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的提高。

  • 标签: 减重步行训练 脑性瘫痪 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用针灸结合推拿的综合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结合推拿、Bobath运动训练疗法)和对照组(Bobath运动训练疗法)各5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30次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评估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比较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92%和74%,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综合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能改善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粗大运动能力。

  • 标签: 小儿脑瘫 针灸 推拿 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进行游泳+常规康复训练的实验组,与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在实验期间康复效果的比较,探索不同环境和活动任务对脑瘫学生健康促进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9-14岁12名脑瘫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名。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游泳训练。实验期3个月,每周3次,每次1小时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和实验组),以及每周3次,每次1小时的游泳训练(实验组)。实验前后分别使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为研究工具进行评估和衡量。结果:在粗大运动中站立功能区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走跑跳功能区与实验组相比有改善的趋势(0.05﹤P=0.063﹤0.1)。结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游泳对共济失调型脑瘫学生具有一定的康复疗效,可提高共济失调型脑瘫学生的平衡能力和站立功能

  • 标签: 游泳 共济失调型脑瘫学生 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训练频率为每周6次,每次30 min,持续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GMFM分级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速度(10MWT)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分别为(33.38±6.32)分、(40.25±7.66)分、(32.35±4.43)分和(14.03±2.89)m/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训练不仅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还可提高其步行能力。

  • 标签: 悬吊训练 痉挛型脑瘫 运动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运用多功能悬吊训练系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试验组给予多功能悬吊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中运用多功能悬吊训练可提高患儿运动能力及发育商,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多功能悬吊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4-18岁不同类型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手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对 2019年 7月 -2019年 9月纳入标准的 4-18岁 60例脑瘫患儿进行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扩展和修订版 (GMFCS-ER) 和手功能分级系统 (MACS) 进行评定分级。结果 痉挛型四肢瘫患儿中 2 例 (3.3%) GMFCS和 MACS评级处于 Ⅳ ~ Ⅴ 级。痉挛型双瘫患儿中 16 例 (26.7%) GMFCS和 MACS评级处于 Ⅰ ~ Ⅱ 级;其中有 5 例 GMFCS和 MACS均为 Ⅰ 级。痉挛型偏瘫患儿中 2 例 (3.3%) GMFCS和 MACS评价均为 Ⅰ 级 ,1 例患儿 GMFCS和 MACS 均为 Ⅱ 级。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 1 例 (1.7%)GMFCS为 Ⅰ 级、 MACS 为 Ⅱ 级, 2 例 (3.3%) GMFCS和 MACS评价均为 Ⅲ级。混合型脑瘫患儿 4 例 (6.7%)GMFCS和 MACS评级处于 Ⅰ ~ Ⅱ 级, 6 例 (10%)GMFCS和 MACS评级处于 Ⅳ ~ Ⅴ 级。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 1 例 (1.7%) GMFCS为 Ⅱ 级、 MACS 为 Ⅲ级。 结论 GMFCS 和 MACS具有较好的关联性。

  • 标签: 脑瘫 粗大运动 手功能 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临床分型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218例,回顾性统计其临床分型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情况,并分析其差异性。结果218例脑性瘫痪患儿临床分型中,居前三位者依次为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偏瘫,占比分别为34.86%(76/218)、28.44%(62/218)、22.48%(49/218)。GMFCS分级中,痉挛型偏瘫集中于Ⅰ、Ⅱ级,痉挛型双瘫集中于Ⅰ、Ⅱ、Ⅲ级,痉挛型四肢瘫集中于Ⅳ级、Ⅴ级,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集中于Ⅲ级、Ⅳ级,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79,P<0.05)。结论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常见,痉挛型偏瘫患儿为低级别GMFCS,痉挛型四肢瘫患儿GMFCS高级别占比偏高。

  • 标签: 瘫痪 痉挛 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MOTOmed 下肢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观察。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 2019 年 3 月 -2019 年 5 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54 例,按照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的运动康复运行干预,对实验组患者采用 MOTOmed 下肢智能运动训练 方式,对比经过差异性的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质量以及患者干预满意率。 结果: 实验组的敢于满意率为 25 例( 92.59% ),对照组为 21 例( 77.78% ),( p < 0.05 );实验组的干预有效率为 26 例( 96.30% ),对照组为 23 例( 85.19% ),( p < 0.05 )。 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 MOTOmed 下肢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恢复效果好,可以提升患者满意率,优化其体能康复效果,建议研究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偏袒患者 MOTOmed 下肢智能运动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从运动控制训练探讨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方法。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园在2015年9月—2018年10月间收治,临床诊断为GMFCSⅡ级痉挛型的双瘫脑瘫患儿,共60例患儿。根据抽签法,分为A、B两组,每组人数相等。两组患儿均接受运动疗法,A组患儿在运动治疗基础上,每天增加15分钟的运动控制训练;B组患儿在运动治疗基础上,每天增加15分钟的肌力训练。三个月后,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D区和E区分值的变化,分析运动控制训练对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作用。结果三个月持续治疗后,每天增加15分钟运动控制训练的A组患儿,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D区和E区的评分优于B组患儿,且数据检验(P<0.05),具备分析价值。结论运动控制训练在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方面有重大意义,值得临床实践、推广。

  • 标签: 运动控制训练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GMFCSⅠ~Ⅲ级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64例GMFCSⅠ~Ⅲ级的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2组均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感觉统合训练,2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后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Ⅰ~Ⅲ级脑瘫患儿疗效显著。

  • 标签: 感觉统合训练 脑瘫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悬吊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加 SET,治疗时间持续 8周。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使用简易下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前 FMA、MBI、BBS 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通过8周治疗后,两组结果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

  • 标签: 悬吊训练 康复治疗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及其步行功能的疗效观察。方法 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选取4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以任务导向性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步行功能提升明显,上述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可以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及其步行功能

  • 标签: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任务导向性训练 痉挛型 偏瘫脑瘫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开展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我院康复专科收治的4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纳入本课题,依照数表法分为样本容量均为23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实施传统康复治疗和悬吊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步态参数、平衡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结果 康复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步态周期和步频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步态周期和步频指标均显著优于干预前,但是实验组干预后步态周期显著短于对照组,步频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干预后两组患儿两项评分均有显著提升,但是实验组干预后Berg评分和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痉挛型脑瘫 悬吊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感觉统合训练在高危儿早期干预中,水疗干预法对粗大运动功能产生的重要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一共42例高危儿,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在早期干预中,是否有效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将收治患儿评分为对照组(共21例:未展开水疗感觉统合训练),实验组(共21例,已经及时推行了水疗感觉统合训练),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对实验组推行早期干预12个月之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所对应的反射、姿势、以及移动这三项评分结果,以及AIMS评分都比对照组高,数据差异较为明显(P

  • 标签: 感觉统合训练 高危儿 早期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儿分为常规组、引导式教育组、核心组和综合组,每组患儿30例。常规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引导式教育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引导式教育,核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综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和引导式教育。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和儿童平衡量表(PBS)进行评定分别评估4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后,4组患儿的GMFM总分和PB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引导式教育组的GMFM总分显著优于常规组治疗后,核心组的GMFM总分和PB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和引导式教育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治疗后的GMFM总分和PBS评分最高,分别为(55.85±16.60)分和(52.74±5.45)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引导式教育组和核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引导式教育可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 标签: 脑性瘫痪 核心稳定性训练 引导式教育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脊背六法推拿联合悬吊训练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100例,根据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脊背六法推拿疗法联合悬吊训练,两组均治疗1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采用粗大运动测试量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并对患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对186例中枢性瘫痪患者,应用运动疗法,根据Brunnshro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阶段及Holden步行功能量表中评定的不同性质和程度等分级情况,进行肌力训练,控制痉挛及异常模式,改善步态等相应的康复训练措施。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偏瘫患者的运动及步行能力有显著差异。不同程度的可步行人数从32例(17.20%)增加到171例(91.94%),其疗效显著。结论将运动疗法有效应用于中枢性瘫痪的康复治疗中,结合认知心理知识,将康复行为建立在患者主动参与的基础上,具有明显改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促进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残疾率等优势。

  • 标签: 运动疗法 中枢性瘫痪 步行能力 生活质量 主动性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方式,实施于脑卒中患者中,观察其作用。方法:本次观察的时间跨度在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将6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组别分别为普通组和机器人组,普通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在普通组治疗基础上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其下肢功能和6分钟步行实验情况。结果:普通组和机器人组对照中,治疗后普通组下肢功能评分为16.08±1.77(分)、机器人组为23.15±1.35(分),普通组6分钟步行实验评分为64.82±2.59(分)、机器人组为82.67±2.67(分),(t=12.031,p=0.015),两组结果有差异。结论: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方式实施于脑卒中患者中效果优越,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下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