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0 个结果
  • 简介:曾国藩传接桐城派"文以载道"传统,主张"卫道"与"立言"相结合,要求"道与文兼至交尽",发挥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实现"文治"的需要.但桐城文过于被"义法说"所囿,而愈显萎弱乏味的文风.曾氏强调"文"的艺术审美特质,把文学从道学束缚下解放出来,倡导"道与文竟不能不离为二".道与文分合矛盾的文学理论,是曾国藩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从政与从文侧重点不同的反映,实质上是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在文学领域的再现.

  • 标签: 曾国藩 桐城派 道学 文学
  • 简介:一、要立志。“发愤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文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三、要有恒。“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四、要专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五、要善于“从师”。“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凡从师必久而后可

  • 标签: 谈读书 学问之道 掘井 而已矣 一无所成 养身
  • 简介: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 标签: 曾国藩 社会政治人物 中国 人物传记
  • 简介:曾国藩写家书,写得跟他人不一样。不谈抱负,不展胸襟,多说些种菜、养鸡之类小事。使人大为不解。却不知这家书的可读之处,不在书里,而在书外。或者说,读罢书里才能悟到书外的意思。一百多年后的今人,早已了然曾国藩的用心良苦,说明令人比前人聪明。因此,现在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曾国藩写家书,是间接地向朝庭表心迹,避免杀身之祸。所谓:功高震主者,身危。曾国藩“平生以霍子盂张叔大自期”,自然深诣其中三昧。古人避祸方式种种,却不见有借助家书以自表心迹的先例,可见曾国藩这人是绝顶的聪明。除了农活家务小事,家书里还有一大部分涉及曾国藩所体验与感悟的处世道理,乃其呕心而出的“入世哲学”,在今人眼里成为这部家书的精华所在

  • 标签: 曾国藩 哲学 大智慧 流沙河 清王朝 动人心
  • 简介:“熟”,是中国文化一个极富意蕴的概念,曾国藩的“熟”辨,也别具一格,曾国藩论“熟”,取“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和“仁亦在乎熟之而已”,为“熟”之路向;讲“熟仁有恒”和“熟仁有悔”,确立“熟”中应有的“几”因素;窥“熟中有志性”和“熟在有通性”,引“熟”走向种审美意境和自由境地。曾国藩的“熟”之镜界中包蕴种深刻的成熟意识,在成人成文成万事之中,同样,在讨论“熟”中,使儒道(庄子)在各自的熟境理念中引向种共同旨趣。

  • 标签: 曾国藩 熟辨 熟境
  • 简介:曾国藩,是一位在我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毛泽东青年时代对这位同乡前辈给予过独特的评价:“学问与事功兼而有之,难能可贵。”虽然曾国藩入仕后屡屡升迁,一度大红大紫,但是他在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落难时日,鲜为人知。道光十六年,曾国藩参加京师礼部会试

  • 标签: 曾国藩 毛泽东 金陵 近代史 青年时期 青年时代
  • 简介:我写《曾国藩》唐浩明编者按 由唐浩明先生撰著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自出版问世后,至今已风磨北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本刊在一些《曾国藩》读者的介议下,特邀作者唐浩明先生离汀真诚京与部分中青年干部,学者、读者一同研讨《曾国藩》与清末经济,政...

  • 标签: 曾国藩 《曾国藩》 天津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 长篇历史小说 湘军
  • 简介:曾国藩带湘军围剿太平天国之时,清廷对其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不用这个人吧,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用吧,一则是汉人手握重兵,二则曾国藩的湘军是曾一手建立的子弟兵,又怕对自己形成威胁。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对曾国藩的任用上经常是用你办事,不给高位实权。苦恼的曾国藩急需朝中重臣为自己撑腰说话,以消除清延的疑虑。

  • 标签: 曾国藩 太平天国 湘军 指导思想 西太后 清廷
  • 简介:曾国藩虽然不是一个职业教育家,但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人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教育作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方面研究和探讨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曾国藩 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家 教育方法 教育改革
  • 简介:小说︽曾国藩︾及其作者潘荻《曾国藩》一鸣惊人近年来,117万字的长篇小说《曾国藩》悄悄进入了我国千家万户。读过这部小说的人士,几乎都向自己的亲友们推荐:“《曾国藩》值得一读。”据国内外报刊报道:中央一位领导同志视察长沙时,湖南省委书记也向他赠书、推荐...

  • 标签: 《曾国藩》 历史小说 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 国民党 蒋介石
  • 简介:曾国藩(一八一一——一八七二),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又从倭仁、唐鉴讲习程朱理学。他操练湘军,先后主持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及天津反洋教斗争,又曾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为清末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标签: 曾国藩 学士 唐鉴 穆彰阿 起义
  • 简介:<正>曾国藩在近代诗歌、散文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处于文坛盟主地位。就诗而论,陈衍在《石遗室诗话》里说:“有清二百馀载,以高位主持诗教者,在康熙曰王文简,在乾隆曰沈文悫,在道光、咸丰则祁文端,曾文正也。”论者以为近代宋诗运动,主要是在曾国藩的鼓吹、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晚清几个重要诗派,除以黄遵宪为代表的革新派以外,诸如以邓辅纶、王闿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派,以

  • 标签: 曾国藩 诗论 七律 杜诗 七古 五古
  • 简介:由湖南省垣长沙驱车南下,穿过湘潭、湘乡两座城市,超过近三个小时的国道和一个小时的县级公路后,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山清水秀的开阔地。此地名唤荷叶,隶属双峰县,乃晚清重臣曾国藩的老家。

  • 标签: 曾国藩 湖南 故居 历史人物 清朝
  • 简介: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由于他“天性好文”,即使日理万机、戎马倥偬仍坚持博览群书,研习学问。因此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悟出了一套很有价值、很有特色的读书之道。在此,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曾国藩 家庭教育 训诂 《汉书》 读书人 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