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血管性认知障碍及痴呆(VCID)是一类因血管性病因引起的以执行功能、学习和记忆能力进行性减低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实质上是由血管性病因通过损伤脑白质、皮质灰质或皮质下灰质,造成解剖网络连接及功能网络连接完整性破坏的结果。作者从分子及细胞水平的微观层面,至脑结构及功能网络,以及临床疾病水平的宏观层面,对近年来VCID相关认知功能网络损伤的研究进行概述。

  • 标签: 认知障碍 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功能网络 连接组学 综述
  • 简介:血管内皮细胞被覆于全身的血管腔面,内皮细胞约占体重1%,但内皮细胞表面面积多达5.000m^2。内皮细胞在血液和组织表面是非常活跃,在正常血液分布、凝血、炎症反应和损伤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具有屏障、抗凝与抗血栓、合成TFPI、PGI2、NO、TM、ET等物质以及血管细胞增值调节等作用。作为活跃的“内分泌组织”和强大的“代谢组织”的血管内皮,在血管生物学研究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学研究中的地位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体外循环围手术期 全身炎症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内皮属全身多功能器官,主要在介导炎症与免疫反应、维持血管稳态、预防血栓形成、调节细胞增殖与血管生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危险因素均可诱发内皮损伤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血管重构和斑块形成。现对内皮损伤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从而提醒临床医生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给予早期干预,尽量延缓冠心病患者病情进展。

  • 标签: 内皮损伤 冠心病 研究进展
  • 简介:  我院自1997~2004年共收治26例四肢闭合骨折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 标签: 主干血管 四肢闭合 损伤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大血管损伤围手术期内的护理。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共收治48例颈部大血管损伤病人,所有患者入院时神志模糊,四肢湿冷,面色苍白。护士迅速根据损伤部位准备各种无菌手术器械及行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和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双腔静脉导管;协助医生进行紧急抗休克抢救和手术处理。结果经过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所有患者术中无大出血及血管、气管等意外损伤,术后颈部损伤无明显加重,神经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颈部大血管损伤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的手术治疗。本次研究的抢救经验认为此类病人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是迅速判断伤情、快速术前准备、默契术中配合和严密术后观察。

  • 标签: 颈部大血管损伤 急救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及研究浅静脉移植修复周围血管损伤术的术后护理。方法:选择自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来本院就诊且接受浅静脉移植修复周围血管损伤手术的患者 60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一系列的术后护理,观察其经过护理后的健康恢复状况。结果: 在手术之后的 12 个小时之内,有 3 例患者出现血管危象, 5 例患者出现创口感染。经过本院护理人员的及时对症护理,患者均脱离危险。

  • 标签: 浅静脉移植 血管损伤 术后护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随着开放性手术和腔内技术等的发展,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持续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通过文献复习,本文对外科手术、腔内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注射引起的医源性血管损伤的病因、机制和应对措施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医源性血管损伤 损伤机制 应对措施 血管内治疗 放射疗法
  • 简介:严重的四肢创伤,尤其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伴关节脱位者,常合并有四肢大血管神经的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漏诊则常导致肢体坏死并截肢,或因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厌氧菌感染等而危及生命。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临床上借助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或介入血管造影术等,能及时发现大血管损伤情况,并及时正确的治疗,使截肢率减少。本文对近20年来我院接诊的7例四肢大血管损伤漏诊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四肢大血管损伤 漏诊 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急性肾功能衰竭 厌氧菌感染 血管造影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潜在原因还不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肺血管内皮损伤是引起肺动脉收缩和特征性病理改变的首要因素,在PAH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保护肺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内皮功能或恢复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之间的平衡,恢复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延缓或逆转肺血管的增殖重塑过程,已成为治疗PAH的重要目标之一。

  • 标签: 肺血管内皮损伤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治疗
  • 简介:摘要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PTV)是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预后差,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然而,引起PTV的机制仍不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内皮素、红细胞和脑组织的代谢产物、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以及细胞外囊泡等方面。临床上有多种方法(以应用尼莫地平为代表)防治PTV引起的继发性缺血性损伤,但对这些治疗方法尚有争议,仍需深入研究PTV的机制以期找到更佳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 简介:在几种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采用“连续式”TEM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进行了全覆盖TEM管壁厚度检测实验,实验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腐蚀检测 管壁厚度 全覆盖检测 瞬变电磁
  • 简介:摘要通过对影响钢管壁厚不均的因素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产生壁厚不均的各方面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制定加热制度、改进穿孔轧制工艺等措施,实现了提高钢管壁厚不均度的目的,满足客户要求。

  • 标签: 加热制度 壁厚不均度 轧制工艺
  • 简介:针对石油工业用玻璃纤维缠绕管子进行了最佳缠绕角度和管壁厚度的计算,给出了优化计算程序简介和部分优化设计计算的结果及其分析。并得出管壁在轴向/环向应力比为-1时,此类管子可达到最大承载能力。

  • 标签: 玻璃纤维管 缠绕 优化设计 有限元 油气储运 石油管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高分辨血管成像(HR-VWI)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硬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病理情况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同一血管支配区存在单发皮层梗死或多发梗死)、穿支动脉受累组(豆纹动脉和脑桥旁支动脉供血区病变)。动脉-动脉栓塞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7~75岁;穿支动脉受累组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56~76岁。两组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HR-VWI检查,统计HR-VWI颅内动脉硬化检出情况,对比两组颅内动脉改变情况、颅内动脉硬化斑块形态相关指标,采用SPSS 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指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R-VWI、DSA检查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程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75/80)、100.00%(8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VWI检查颅内动脉硬化诊断狭窄程度Kappa指数(0.911)较高(P<0.05)。经HR-VWI检查,动脉-动脉栓塞组血管厚度为(0.42±0.08)mm、管腔内径为(2.28±0.64)mm、管腔面积为(4.51±1.28)mm2,穿支动脉受累组分别为(0.40±0.16)mm、(2.25±0.61)mm、(4.45±1.12)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斑块位置、重构形式、重构指数、强化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98、23.978、2.295、17.890,均P<0.05)。结论HR-VWI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管壁结构及斑块形态相关信息,对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及血管重塑方面与豆纹动脉数量及深度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0例有症状组患者与40例无症状组患者参加该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行HR-MRI 3D-T1WI-VISTA序列成像。受试者高分辨血管成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应用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软件对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血管数量及深度进行统计。采用SPSS 25.0软件对两组受试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的深度及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相比,有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有更高的增强指数(P <0.05)且豆纹动脉长度明显短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管腔重塑指数与豆纹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的强化程度与豆纹动脉深度存在一定差异,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MCA粥样斑块评估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豆纹动脉 卒中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估血管狭窄的同时,评估斑块的负荷及斑块易损性,从而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该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寻找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力图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颅内动脉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还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评价颅内动脉斑块药物或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本文就VWI在评估ICAS斑块易损性、探讨颅内易损斑块危险因素及随访药物、介入疗效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高分辨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鉴别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性成像技术。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显示管壁结构及斑块性质,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检出及评估斑块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非常必要。作者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脑灌注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管壁成像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卒中